中国电力发展史:从煤油灯到人造太阳!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电力就是工业的神经,是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电力还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哪怕是最简单的一盏明灯!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满怀期待的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电力事业,让每位国民都能用得起电。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中山先生去世,这个愿望都没有实现。
1926年,也就是中山先生去世的第二年,中国总发电量才堪堪达到10.11亿千瓦时,“千瓦时”是电力单位,平时也叫“度”,这点发电量在当时也就是人均2.5度电,连沿海大城市的24小时断供电都保证不了。而彼时的美国,发电量已经达到了942亿千万时,是中国总发电量的93倍。
这组数值间的差距足以让任何一个工业人绝望,至少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没能见证中山先生愿望的实现,他们能做的只有一个字:等。
2020年12月4日,随着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投入全面运行,中国国家电网正式完成了对所有县域的全覆盖。
这一天,有退休的国家电网工人专门拜谒了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内的中山陵,以纪念中山先生毕生的愿望,在数代中国电力人历百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这个伟大征程!
1875年,当中国因晚清政府的无能统治,堕入无边黑暗时,法国巴黎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火力发电站,为资本主义世界照亮了一条更广阔的发展之路。在电力的推动下,美国、德国引领了工业的电气化,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工业,也拉开了20世纪风云激荡的大国崛起帷幕!
1882年7月初,上海浦江饭店的外国老板史密斯,为了增加夜间娱乐经济的收入,专门从招商局码头搭建了一条长六点四公里的电线盏电灯。
英国商人立德尔也参加了这次见证时代的点灯仪式,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商业嗅觉十分敏感的他意识到,上海的发展即将迈入现代化的节奏,对电力的需求也会大幅度提升。于是,立德尔经过一番筹备后,在当年底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公司:上海电气。
尽管中国电力的起步只比欧美国家晚七年,可是发展始终不尽人意。从1882拥有第一家电力公司算起到1912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兴建发电站数量只有80余座,总发电量0.46千万时。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中,美国净发电量247亿千万时,是中国的538倍;英国24亿千瓦时,是中国的52倍;德国74亿千瓦时,是中国的160倍;法国14.8亿千瓦时,是中国的32倍。即便是起步最晚的日本也有11.4亿千瓦时,是中国的2.5倍。
最夸张的是,当时美国在尼加拉河修建的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设计容量就有14.7万千瓦时,是中国的3.2倍。整个中国的发电量竟然被一座水电站吊起来打,实在太扎心了。
令人失望的中国电力背后,是更令人悲伤的中国工业,因为社会用电只占发电量很小的一部分,工业用电才是大头,时期,中国工业底子孱弱,自然对电力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但由于军阀混战不断,而建设工业和资金投入又依赖和平稳定的环境,导致那些年中国电力工业一直在蹒跚学步。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全国发电厂数量为461个,而且多是集中在上海、青岛、大连、广州、烟台、唐山等被外国人控制的城市,总发电量也只有44亿千瓦时,同期美国已经突破千亿千万时大关,发电量达到了1360亿千瓦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前线节节败退,从江苏南京到湖南长沙每丢掉一座大城市,他们便要炸光当地的工厂和基础设施,这使得中国电力工业最强大的东部地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到1946年,中国发电量只有36.25亿千瓦时,比战争爆发前足足少了8亿千瓦时。
1946年~1947年这一年,由于全国局势比较稳定,电力工业有所回升,1947年底达到了46.7亿千瓦时。
但好景不长,随着蒋介石集团悍然发起内战,国内经济和工业再次遭到严重的破坏,总发电量也连年下降,1948年为45亿千瓦时,1949年为43亿千瓦时!
我们有句古话叫江山易打基业难守,当年中国的处境非常困难,中央财政没有钱,粮食也不够老百姓吃,国防军事也危如累卵,外面还有和美军虎视眈眈。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毛主席曾忧心的说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工业建设史后,我们最终确定以电力为突破口,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引进苏联力量建设重工业体系。
于是1950年,一边是朝鲜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另一边中国又打响了电力事业攻坚战。仅一年时间,我们就取得了重大突破,总发电量超过了历史的最高产量,达到57亿千瓦时。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3年,中国总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平均年增幅超过20%,比1949年增长114%。
这时限制重工业发展的电荒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新的困难也随之而来,即电力系统自主化,一五计划前的电力工作重心,主要是快速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所以直接采用了苏联提供的技术,如果苏联中断援助,中国的重工业体系随时可能停摆!
两年后,我国的第一台空冷6000千瓦时轮汽发电机组成功下线,这是上海汽轮机厂自行设计和制造,一年后的1956年,又在安徽淮南电厂正式投入运营,为安徽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自主化的问题解决后,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用电自由,电力工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年度发电总量达到2820亿千瓦时,与美国的差距从1949年的69倍缩短到9.3倍!
就在大家为中国电力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欢欣鼓舞时,殊不知,一场新的用电危机,正伴随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悄然而至......
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国际转移的浪潮向中国袭来,在大量外资工厂和本土民营企业相继投入使用后,制造业工业用电量大幅提升,原来服务于国防军事工业的电力系统已经落后了。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产能被引爆,为满足企业的用电需求,很多地方开始分时段限制居民用电。
但东部地区的发电量已经趋于饱和,再想要提升用电,就必须考虑从西部地区调电过来,西部地区人口稀少,非传统电力资源却很发达,比如新疆的风电,四川和重庆的水电。
然而,中国不同的地理区域跨度超过上千公里,电能会在传输的途中损耗大部分能量,而且从北部到南部,从西部到东部,要穿越秦岭、神龙架等地势复杂和天气极端恶劣的地方,对电能的损耗也就更大了。
美国电网至今仍分为三大独立的体系,除了资本利益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无法解决远距离跨区域的大规模电力输送。核电民营化那会儿,美国也曾研究过700kv以上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结果始终玩不转,只能下马。要知道,当时美国的材料技术和电力技术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所以,当中国人说要搞特高压,压根没人信,我国内部也有不少人在说风凉话,但没办法,再不解决用电危机,国家经济就会停滞,只能硬着头皮上。
2002年底,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成立统一全国电网及电工装备制造的国家电网公司,同时还提出特高压的研发计划,准备把西部过剩电力资源向东部地区输送,彻底解决用电不平衡的现状。
第二年,西北地区的750KV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被列入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拨款1.1亿元,国家电网拉着西电集团等37个科研和施工单位到甘肃搭电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中国首条750KV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官亭-兰州段的东输电线路正式投产运行。
作为当时世界上运营的最高电压等级,兰州东输电线路拉开了中国高端电器设备秒杀欧美的序幕,该项工程有29个子项目为中国独立自主完成,拥有知识产权和和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
随着中国用电不平衡的问题被彻底解决,终于在2011年,中国工业产值和发电量双双超越美国,登鼎世界第一!
时至今日,中国在特高压技术领域,拥有绝对的霸主优势,由我们制定的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73项、企业标准189项,全世界都在用我们这套标准。
去年九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二氧化碳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言一出,全世界都震惊了。
碳中和意思是通过新能源替代、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说直白点,就是中国打算在2060年前,每年做到把自己产生的二氧化碳全吸收回去,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如今中美摩擦越来越严重,拜登领导的美国言必称中国,我们搞啥他们就跟进啥,中国号称基建狂魔,拜登就就推出个基建计划,准备投入2.5万亿美元,这得建多少钢铁厂、水泥厂、玻璃厂啊,个个都是高能耗、二氧化碳大户!
那中国准备搞碳中和,美帝还跟不跟?跟,这些建材厂就没办法建了,全部进口成本得翻着跟头涨……不跟,环保这杆旗帜是21世纪最大的正确,美帝不搞碳中和,那就是破坏地球生态,战场要被中国抢……这就尴尬了!
中国敢承诺碳中和,主要是这些年替代火电的新电力成就非常大。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总电力装机达22亿千瓦。其中火力煤电装机容量约为11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49.8%,历史性降到50%以内。
在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链中,中国也是霸主,比如光伏领域,我们拥有绝对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
我国光伏各个环节在世界占比分别为:多晶硅料占55%、硅片占83%、电池片占68%、组件占71%、光伏发电市场占47%。
从上游的硅材料,到下游的终端制造,大多数环节我国占比都超过了50%。而且在最上游的光伏生产设备环节,国产化甚至超过80%,用秒杀其他国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
可再生电力的发展,之所以在西部偏远地区能傲视全球,就是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功劳,没有这项技术,西部发出来的电找不到用武之地,也就只能白白浪费了。
当然,可再生电力只是其中一方面,真正支撑中国作出碳中和承诺的,是一张足以颠覆世界格局的王炸——聚变工程试验堆,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
把它叫人造太阳,是因为它的原理和太阳是一样的,效率特别高,而且使用的原材料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在地球上几乎无穷无尽,核聚变实现商用的那一天,就是人类实现能源自由的的那一天!
中国核聚变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21年,聚变工程试验堆开始动工建设;第二阶段到2035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建造完成,并开始大规模科学实验;第三阶段到2050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实验成功,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完类终极能源。
当然核聚变计划是一个跨越三十年的超长计划,但我国国防战略行业的研发向来是分步走,“装备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按照这个节奏,特高压、光伏和风电,已经实现了生产和装备,而核聚变计划处在预研和研制的阶段,经过不断的迭代和推进,商用核聚变技术会越来越成熟。
- 标签:我国风电发展历程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中国风电塔筒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塔筒(也称塔架)必须具有足够的抗疲劳强度,能承受风轮引起的振动荷载,包括启动和停机的周期性影响、突风变化、塔影效应等…
- 小城阳江:发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年产12万吨风力发电塔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风电塔筒
- 太原重工董秘回复:公司围绕风电装备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整体部署壮大
- 中船702所设计海上风电高端运维船在芜湖造船厂开工8月上海将交流
- 【资讯】这家上市涂料公司的风电叶片水性涂料已获得德国GL认证
- 芜湖造!中国首艘SWATH专业风电运维船正式开工!
- 2021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重点企业对比分析[图]
- 【资讯】三棵树工业涂料中标国家级风电叶片检测研发基地涂装项目
- 通报 海上风电施工船“福景001”轮走锚遇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