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电力能源  风电

错误百出,糟糕的译作是怎样诞生的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被指存在“大量错译、少数漏译”的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对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发生后,出版社在全网下架召回该图书,并已组织责任编辑开始修订这本图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批评文章中,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慧敏对该书译者的身份背景提出质疑。他指出,通过该书内折页上的译者简介,看不出译者有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

为什么会出现非专业译者翻译专业图书的情况?这可能会造成何种问题?作为某出版公司前社科编辑,笔者希望能解答一二。

外版引进图书的版权有效期一般是5年,即5年内需要完成翻译、编辑以及最终出版的全部工作,否则有项目“流产”的风险。因此,编辑寻找译者、译者翻译以及最终编辑的时间有限。这会是影响译稿质量的重要因素。举例而言,如果有一个专业对口且语言能力过关的译者人选,但其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完成翻译工作,那么考虑到拖稿的风险,出版方会倾向于寻找更“高效”的替代者或合译者,这些方案可能会降低稿件质量。

也因为考虑到时间问题,大量翻译专业的专职译者受到出版机构的青睐。据笔者观察,一般社科引进书的译者中,在校学生和职业译者占据多数。原因多种多样:专业内权威人士翻译普通作品是“牛刀小用”;青年教师迫于职业和生活双重压力,很难支撑可能长达一年且收入有限的翻译工作;学生时间相对充足,但对口专业的学生数量有限,语言能力也很难保障。面对积压的大批待翻译书籍,出版机构往往只能将目光转向专职译者。

因为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专职译者速度快,交稿及时,语言能力也常常较有保障。而这样做的副作用主要是专业性不足。所谓专业性不足,一是指不熟悉专业术语。比如,在历史类图书中,各时期官职名称、地名一般有通常译法。如果名词相对生僻,译者又缺乏相关专业积累,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二是指不熟悉专业知识。这可能影响译者对文意的理解,导致“不知所云”的错译现象。

在选择译者、翻译、出版的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尤为重大。按照流程,译者的选定需要经过1000字到3000字的试译,最终由责任编辑选定。理论上讲,这份试译可以测验译者的语言水平、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和译者的工作态度。但笔者观察到,有时由于人员变动、译者寻找困难等原因,编辑在试译和稿件验收过程中会降低标准。编辑自身工作能力不足、新人编辑缺乏判断标准等,也会最终影响译者的选定。

可见,要解决上述问题,出版机构首先要端正态度,做好质量把关,加强对编辑的考核,避免“糊弄”的情况。对于“机翻”乱象,也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试译和稿件验收制度,努力提高优秀译者的稿费待遇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据笔者观察,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好译者难得。对此,编辑应该努力寻找这些高质量译者,并为其提供尽可能高的稿费,而不是轻易降低选用标准。唯其如此,才是真正为读者负责。

方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格斗,狼客人成网,韩剧快乐到死,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48897.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工商诚信,361黄金投资,你好包包,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