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所高校发布开学通知 这几类情况暂缓返校
近日,广西多所高校发布了开学通知。记者发现,高校学生返校时间有变化。部分高校要求学生返校时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进行封闭管理,非必要不离校。
返校时间有调整 部分学校采取线上教学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发出的开学通知中,不少高校都将学生返校时间进行了调整。
广西艺术学院发出通知,学生返校时间为2月25日—26日报到注册,2月28日正式上课。
2月14日,广西民族大学开学返校通知明确,开学时间为2月26日,但学生返校时间视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也发出通知,学生延期返校,原则上全体学生集中返校时间不早于2022年3月4日,在学校未发布学生返校通知前,学生不得擅自提前返回学校。
不少高校还明确,学生要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
桂林理工大学发出通知,桂林校区学生从2月26日、27日起分批分学院错峰返校,2月28日开始线下上课。
桂林旅游学院也从2月25日起,分四批错时返校。
贺州学院也延期开学,其中2020级、2021级学生于2月26日返校报到;2019级学生于2月27日返校报到;2018级学生根据各二级学院安排按需返校;2月28日正式上课,授课形式视疫情情况而定。
北部湾大学通知研究生、本科生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于2月26日正式返校,本科生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于2月27日正式返校。
还有一些高校尽管学生返校时间待定,但教学工作已明确按原计划进行,开学前几周改为线上教学。
广西医科大学发通知称,学生返校时间待定,教学工作按原计划进行,2月21日起正式上课,第1—4周(2月21日—3月20日)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也明确,学校将于2月21日组织开展新学期教学活动,由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师生按照既定课表安排,组织(参与)线上教学活动,恢复线下教学方式的时间根据疫情变化和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桂林医学院通知,全体学生延期两周返校,两周内按原计划进行新学期线上教学,两周后视疫情发展情况再确定返校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通知,请全体师生做好开学2周的线上教学准备。
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回校 这几类情况暂缓返校
各高校还对学生返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桂林理工大学、贺州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要求,返校学生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广西艺术学院在延期返校通知中提出,自1月27日起,不在南宁市所辖范围的区内各地和由区外返校、返岗师生(含在此期间中途离邕情况)在报到之日须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办理返校手续。
一些高校还列出了几类学生暂缓返校的情况:
在中高风险地区(实时更新)的学生暂缓返校;
在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区(县)的学生暂缓返校;
返校前14天有中高风险地区(实时更新)旅居史的学生暂缓返校;
返校途中必须在中高风险地区及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区(县)转乘(经停)的学生暂缓返校;
自1月27日(含)有百色市旅居史或目前仍在百色市的学生暂缓返校;
被疾控部门排查属于密接者、次密接者的学生暂缓返校;
有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暂缓返校;
学校认为其他暂时不宜来校等。
各高校还强调,师生员工返校前,要居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学生获学校审批通过才能正常返校,未接到学校正式通知不得提前返校。
返校后“非必要不外出” 宿舍不聚集不串门
部分高校对学生返校后的校内管理明确了要求。
北部湾大学要求,学生返校后14天内尽量减少出校,非必要不出校。学生宿舍严禁外来人员入内,学生在宿舍区不聚集、不串门。对暂未开展但计划近期开展实习实训的,延期组织实习实训。
桂林理工大学在通知中表示,开学后严把校门关,返校后的两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学校将继续实行外出校园审批制度,非必要不外出。
桂林医学院提醒,要加强对留校学生、返校学生的管理,非必要不离校,学生确有必要离校的需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总台记者 傅琦恩 沈庆 何柏霖)
他来自江湖国语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7141.html- 标签:超级seo外链工具,特产资讯,伴君,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广西多所高校发布开学通知 这几类情况暂缓返校
近日,广西多所高校发布了开学通知。记者发现,高校学生返校时间有变化。部分高校要求学生…
- 天津津门虎辟谣:主教练于根伟出国探亲已回国
- “世界再大,总有人等着你回家”
- 首个职务犯罪实体认定监察执法指导性文件印发
- 日本福岛民众集会反对排放核污染水入海
- 雪上加霜!阿富汗过半人口面临严重饥荒 美国还“分走”35亿美元
- 网传“广西德保县四岁确诊小孩独自去隔离” 为不实信息
- 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就中墨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 热情高 供给稳:春节消费“虎”气十足
- 前瞻2022大势⑤丨2022:物价上涨仍将困扰全球经济
- 产业协同仍须发力 粤港澳大湾区亟待“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