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风电

专家与大学生共议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

“怎么让青年学生理解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深层问题”“大数据算法让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很难刷到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高校有哪些方式可以生动讲述党史”……在“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向与会嘉宾提出了他们的疑问。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青校媒承办。会议得到了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的支持。研讨会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觉醒年代》编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原主任龙平平,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提交书面发言。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辛向阳,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刘荣刚,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胡献忠,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增岽做主旨演讲。

聆听了专家的演讲,与会大学生们提出了自己在党史学习方面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带着露珠的问题,中国思想理论界专家宇文利、杨增岽,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毛浩,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晓霞,对外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锋,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于成文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群工作部部长毛赟美一一为他们作出解答。4位高校宣传系统领导也以亲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如何做好高校党史教育工作。

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青年学生代表们,还以快闪的形式,演唱了一首《少年》。

——————————

找准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性的着力点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性非常重要。

为什么网络育人很重要?第一,中央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去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中宣部等8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第二,时代有需求。“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当今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是时代大的需求。第三,学生有诉求。现在的大学生是95后、00后,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怎样在网络上吸引他们、回应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网络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容供给不足,体现为理论宣传不足,到达率不高;服务性不强,学生获得感不足;贴近性不够,对网络表达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缺乏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二是手段相对单一,主动引领不够,缺乏工作抓手,互动性不足。三是网络运营的机制不够健全,阵地分散,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缺乏联动,育人合力有待增强;队伍方面,配备激励不足,影响了战斗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时代变化与挑战,也多有本领恐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找准3个着力点。北京交通大学弘扬优势特色,积极探索推出许多有影响力的现象级传播,屡创10万+爆款,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肯定。

一要固本,推动网络育人供给侧改革,内容为王,质量取胜。做到有深度、传播有态度,问题有聚焦、回应有速度。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的工作生活从线下转到线上,越是这样艰难的时刻,学校媒体平台越要发挥作用。我们将官方微信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主打服务牌,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重要推送现场制作、现场发布,全媒体做好疫情各个节点的舆论引导,倾心打造师生共同精神家园。

二要强基,深刻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以形引人,可感、可亲、可近。首先要用心创新,提升吸引力。让有意义的有意思,让有感情的有感觉。善于转化,把宏大转化为具体,把遥远转化为贴近,把行政话语、专业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故事。其次要贴近生活,提升服务力。服务力即传播力。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积极回应学生的真实困惑。此外,要生动表达,提升感染力。发挥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追踪热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传播。

三要培源,聚好融合之力,健全机制,建强队伍。要打造新媒体矩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构筑联动格局,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同频共振;优化网络育人队伍,加强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三维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在青年中代代传承

于成文(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专门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北京科技大学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首先,要学“正”方向,树立青年正确党史观。始终将树立正确党史观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准绳,遴选一批党性强、水平高、情怀深、人格正的专家,组建为宣讲团,分类、分批举办报告。一是专家讲理论。邀请中央宣讲团成员柳建辉等来校作辅导报告,组织思政课教师开设专题课程,为青年明正理、把好向。二是老同志讲故事。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解读“北科大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精心设计“我听院士讲党史”,10余位两院院士讲述科技奋斗、许党报国的感人故事。三是学生骨干讲榜样。遴选学生宣讲员讲述英雄榜样的故事,开展“隔空对话李大钊”情景宣讲,用“青言青语”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清楚、说透彻。

第二,要学“通”内涵,引导青年浸入式学史。一是融入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党史教育功能,构建三个层次的育人体系。第一层次开设全校公开选修课,包括由毛新平院士领衔主讲的《大国钢铁》、富含丰富党史故事的《跟党学创业》课程;第二层次举办学科思政讲坛,包括由全球顶尖学者主讲的“材料名师讲坛”等;第三层次培育专业“金课”,如学校外国语学院课程中融入“中共执政理念的翻译探析”等。二是融入第二课堂。依托全国首份“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将党史教育全面融入德智体美劳全过程、贯穿第二课堂“七大板块”各环节。三是融入文化活动。注重在传统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校园活动中植入党史元素。

第三,要学“活”形式,激发青年学习创造性。一是“菜单式”活学理论。印发“十个一”学习菜单,学生支部可从“研读一篇经典著作”“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10项活动中自选4个开展学习。截至目前,已有724个支部开展活动超过1000场次。二是“接力跑”活讲故事。组织100个支部接龙讲述“三湾改编背后的组织行为学”等妙趣横生的党史小故事,目前已刊发39期、阅读量超过20万次。三是“剧”活现英雄。开展文艺作品征集,涌现出《如果我是向警予》《温暖的半床棉被》等一批校园佳作。四是“短视频”活跃思想。引导学生将党史学习所得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前不久,一群学生将34位牺牲时不足35岁的“青年烈士”的事迹加工成短视频《青春永不褪色》,引发“共青团中央”等大V转载,成为全网热播的超燃“爆品”。

彰显魅丽 创新方式

让青年从党史教育中真正受益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对青年成长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成为青年学生党史教育的根本遵循,大力推动了青年学生党史教育的认同和力行。

但不可否认,当前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仍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包括对青年学生党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青年学生党史教育的时间占比十分有限,有的党史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呆板,一些青年学生党史学习兴趣不高、意愿不强,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党史观的影响很大。

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党史教育,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党史教育的思想认识。只有使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深刻认识到对青年加强党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才能使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深切感悟并充分践行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一成长历程。

此外,须加强课堂创新,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高校各门思政课中都应融入相关党史教育,做到“论从史出”,并对来自各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培训;条件允许的学校、学院还应开设专门的“百年党史”课程与“百年党建”课程。从学科顶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厘清党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科之间的衔接与分割。

第三,须注重教法创优,更新党史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将“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内容纳入党史教育范畴,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讲故事的层面,而必须讲透党史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凸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在教学方法方面,专题设计应将宏大叙事与个案分析结合,体现出新颖性与趣味性。最好的党史教育就是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载体方面,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革命老区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以及国内外档案文献、回忆录、口述史等一手党史资料。

第四要加强融合创新。注重党史教育的学理性与现实性融合。在党史教育的学理性方面,党史研究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党史教育的现实性方面,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五要做到环境优化,加强党史学习的历史观教育和方法论指导,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在党史学习的历史观教育方面,应坚持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立场,公正、科学地对待党史人物、事件。在党史学习的方法论指导方面,青年学生在党史学习时应有古今中外视野之中“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积极借鉴新的史学理论、方法。

运用新媒体 助力高校思政工作

毛赟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群工作部部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宣传、动员、教育等方式,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聚力量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包括课堂理论教育、举办活动吸引参与、树立榜样示范引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开展实践锻炼感悟等。

数字化使得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并便捷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收;交互性使得传播路径不再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而是双向、交互式的非线性传播,实时互动成为可能;社交性使得新媒体构建了一个虚拟网络社区,人与人之间有情感交流和个性呈现。这些特点,正好契合了思政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可以借力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

要坚持党委领导,发挥官方新媒体平台的主导作用。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官方平台的主导作用、学生组织平台的补充作用、师生自媒体平台的点缀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校园新媒体格局。一是制定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治理鱼龙混杂的现象。二是做大做强官方新媒体平台,发挥其“天然权威”优势,取得话语权。三是善于对其他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为我所用。

第二,加强新媒体传播规律研究,制作优质内容。高校在制作新媒体产品时,一是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一方面新媒体只是工作手段,我们的工作目的是育人,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只有占据理想信念制高点的内容,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二是充分挖掘新媒体互动功能。只有激发用户的参与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其转发兴趣。三是注重“情感传播”。情感是传递一定思想和意图的重要途径,能够戳中用户笑点和泪点、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新媒体产品,往往能成为爆款。四是多用视频呈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少高校推出了红歌快闪、讲党史故事等视频产品,读党史等音频产品,中国青年报社推出了“一起学党史”青少年网上答题对战平台小程序等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第三,培养师生意见领袖,增强正面引导力量。高校应发挥“全员育人”的传统优势,善于发现、努力培育、积极鼓励甚至以一定的激励机制有意识培养师生意见领袖,支持他们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新媒体平台,并与官方平台形成良好互动。比如,清华大学的毕啸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都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在个人公号上的一篇文章,可能抵得上几堂思政课。

第四,开发新媒体平台的更多功能,增强粉丝粘度。技术的发展赋予新媒体平台除了信息传播外的其他更多功能,也让用户有了更多期待。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提供服务,寓思政工作于服务,增强粉丝粘度。

——————————

华北科技学院学生苑诗曼: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这一阶段,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但有些同学的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该如何选择?

宇文利(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唯心和唯物是鲜活个体存在的两个方面。“心”和“物”有差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统一。信仰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最关键的是“化”。《西游记》中,红孩儿变成善财童子,电视剧里看只是一句话,但原著里写的,是菩萨让红孩儿一步一磕头,十万八千里跪拜,这个过程,就是佛教的“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翻译、识别、运动等过程。革命早期的人,也经历了“化”的过程。年轻人很难一下就形成一种持久的、坚定不移的信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一种新的“主义”进入年轻人的头脑时,要经过非常漫长的过程,才会形成信仰。这个时候,年轻人要找到一种符合科学、符合自己认定的道理。你的选择,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认真考察、仔细辨别的过程。信仰一种思想,就一定要找到信仰它的理由,否则就是盲信、盲从。

我们无法就如何选择给年轻人一个完整的答案,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密码就在你的手中,需要你去破译。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选择,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吴易唯:我是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对马克思主义非常感兴趣,从国际政治学跨考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否可行?对于跨专业考研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您有怎样的建议?

宇文利(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是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涉及了多少学科?我们该把它归为哪个学科?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莫斯科大学的校长提到,一位老师甚至用58页的篇幅论证了一个问题——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如果不懂数学和逻辑学,就写不出《资本论》。

一种思想的内涵很多,这位同学学习国际政治学,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种国际政治学,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只要有志于学,所有学科都可以打通。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游智雄:大学生应该怎样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毛浩(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从长远来讲,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本领,尤其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本领。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理论上的修养,有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还要有外语传播能力。当你们在这些方面的本领增长后,未来就可以到一些重要的领域,去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

从当下来说,大学生会经常接触外国留学生、教授、老师和其他来华人士,也有一些对外交流的机会。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素养,呈现中国共产党真正的样貌,打破误解。

建党100周年,是青年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契机。这也是中国青年报社正在引领青年人的方向。除了向国内的青年讲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展开复兴大业,我们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向世界呈现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这100年来,我们的党做了哪些,完成了哪些事业,都需要中国青年承担起责任,去告诉世界一个真正的中国。

华北科技学院学生李文睿: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能看到的和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不多。这是否是因为个性化推荐系统让我们处在信息茧房中,理论学习从而被阻碍了?

毛赟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群工作部部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确会让我们被某一类信息包围。但我们暂且不去探讨它对青年人的学习是否产生阻碍,而是把思考角度转化为怎样通过大数据系统让年轻人接触生动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从供给端,多制作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内容,比如党史教育内容足够生动,引发年轻人关注,他们就会接收到更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是内容需求方,年轻人接受了他所喜闻乐见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内容,就会主动去检索和点击。需求不是灌输和强制来的,精彩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润物无声。当然,年轻人也应该有意识地破除个性化推送对自己形成的“信息茧房”,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取舍信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胡珺山:我是来自高校校园媒体的学生,近期在建党100周年相关选题进行尝试。想请问各位老师,我们从校园媒体的角度,如何做好建党100周年选题相关的推送?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校园媒体信息传播各有所长的特点,精心策划,整合资源,注重宣传的多样性、贴近性和互动性,增强教育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北京交通大学迅速建立专题网站,在各校园媒体开辟专栏,每期微信加入“党史知识问答题目”,做到网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

广泛发动师生,挖掘好运用好红色校史资源,宣传好、讲述好交大红色故事,开展“党史故事汇”等特色活动,将学校各个历史时期老党员、老教师的奋斗故事集中化、系列化、视频化宣讲传播。

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微视频,目前已发布“老校长茅以升91岁入党”“听北京交通大学讲述郑振铎的故事”等作品,在校内外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阅读量逾百万。

华北科技学院学生杨振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有哪些持续学习党史的渠道?

宇文利(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年人学习党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例如,《毛泽东选集》有100多篇文章,哪些是为了路线方针做的社会调查,可以思考一下。1947年到1948年,红军转战陕北,都做了哪些事?

当年轻人真正进入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原来历史距离我们这么近。这些文献档案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只要想学,材料永远有。

所以,青年人学习党史,关键在于怎么学。我建议学习党史注意3个方面。

第一,了解历史最关键的问题,是了解它的社会矛盾变化。中国共产党因矛盾而生,为解决矛盾而存在。

第二,要了解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出台的政策的原因。

第三,历史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中,特定的人所做的事,所以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重大事件。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姜琳玥:我发现,大学生学习党史,很多时候是主动的,中小学生则是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请问老师在面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自组织的“求索”学社在1985年成立,是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支理论社团。2019年,这支社团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

我在宣讲主题和设计方面偶尔会给他们把关。有时候看到他们准备的宣讲内容,我首先会感到疑惑,觉得“是否会不太严肃”。但我们发现,大学生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知道年轻人困惑什么。正是让学生去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成为思政工作中非常有成效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给非专业的学生讲党史、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也会面临一些困境,遇到非常深刻的内容,大学生也会觉得吃力,所以现在很多老师也在形式上下功夫,采取更多样的方式授课,竭力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我们常常说现在每位思政课老师都是“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

我以为,大学思政课教育希望给学生带来的是理论思维能力和方式。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教育,中学阶段注重情感认知,到了大学阶段,更注重培养理论思考能力,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不利于培养我们的学生在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学的理论讲解一定应更艰深、理论上拔升,这对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陈照玥:一些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只学习皮毛,较少追问一个事件或一项政策背后的原理,也较少主动从中提炼一些理论和方法,怎样才能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怎样从供给角度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这也是我们工作中正在解决的重点问题。这需要我们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讲清楚,让道理变成故事,还要把故事讲生动。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梳理,通过条分缕析,并运用创新的形式讲好故事,引导大家思考。例如要了解中国某方面的发展变化,可以通过历史纵向和中外对比等方式,深层次分析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解放的潘多拉下载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