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电力

与死神赛跑,88小时救援 为了被困313米地下的矿工兄弟

12月18日5点55分,第一位受困人员升井,救援人员使用担架将其送往救护车

  连日来,川煤集团芙蓉公司杉木树煤矿“12·14”透水事故13名被困矿工的安危牵动人心。

  12月18日,随着煤矿内响起的阵阵掌声,所有的牵挂、煎熬都化作了激动与喜悦——

  2时55分,确认13名矿工都活着的信息,指挥部办公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5时55分,第一名被困矿工成功升井,被送进救护车,井口响起热烈的掌声;7时56分,被困人员全部升井,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为生命的坚毅而响,为救援人员的艰辛而响,也为科学救援的高效而响。面对这样一场突发的透水事故,如何能在88个小时内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救出13名被困313米地下的矿工?事故救援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

  急与稳

  焦急情绪下,救援忙而不乱

  “听到井下传来信息,确认13人都活着,当时大家都长长地舒了口气,很多人眼泪花儿都包起了。”18日中午,满脸疲惫的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侯建明说这句话时,难掩激动。按他的话来说,在确认被困人员生还之前,他的心“一直都悬在嗓子眼上”,救援工作决定着被困矿工的生命,救援人员内心的焦急可想而知。

  即使在这样焦急的情绪下,救援工作还是忙而不乱,有序推进。

  搜救信息火速汇总。14日下午,事故发生后,省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进行了调度,根据前方需求,紧急调配物资与人力。煤矿通过核实下井人员名单、矿灯收发签字名单、人员失联前定位卡信息等,多渠道核实失联人员人数及其所处的大概位置。

  救援物资紧急调动。四川煤矿抢险排水站工程师王雄介绍,接到信息后,排水站常备战斗小队组织几台中型水泵装车出发;在详细搜集了井下高度、电源设备、绞车运输能力等信息,研判出井下可以使用每小时排水550立方米的大型水泵后,又紧急将大型水泵装车运抵现场,并从重庆调运了两台大型水泵。

  救援力量迅速集结。离煤矿最近的芙蓉煤矿救护队第一时间组织30人分成4个组下井救援。事故发生后几个小时内,省应急管理厅就调度11支救援队伍、192人投入救援。

  排水、通风、清淤、搜救……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救援工作分头开展,紧张而有序。

  难与快

  井下环境复杂,加快排水“与死神赛跑”

  杉木树煤矿井下环境复杂,透水事故更是增加了井下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加上损坏严重的供电、排水、通风等系统,被淹没的巷道,救援难度可想而知。

  “可以说,每推进一步,都会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最终,救援队伍突破重重困难,按照既定的进度完成救援。”侯建明说。

  救援的一大困难就是排水。经研判,被困矿工处于相对安全的区域,有氧气、水和空间,生还的可能性很大。但令人揪心的是,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在此情况下,为救援创造条件,排水工作必须“与死神赛跑”。

  “根据排水方案,排水工作组迅速找到3个关键点位,并配置了中大型水泵。”参与救援的广能集团矿山救护大队抢险排水队队长曹阳说,这3个点位一个是为了降低矿井的整体水位,一个是为了疏通救援队伍进入的通道,还有一个是为了排出被困人员所处位置下方的积水。针对被困人员下方的积水较浑浊的情况,救援队伍果断采用泥沙泵,节约了近5个小时的救援时间。

  救援的高效推进,也源于多层级、多部门的有效联动,更源于救援人员的艰辛付出。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的事故现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以宜宾市政府、川煤集团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现场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小组。指挥部里,大家两三天连轴转;矿井内,一线救援人员24小时不间断。

  “为迅速让大型水泵投入使用,我们当时在井下连续工作了30个小时,直到水泵成功出水,才放心回到地面。”王雄回忆道。

  备与用

  备齐重要救援物资,充分做好预案

  “救援中,我们秉持一个理念——做最坏的打算,用最积极的手段,争取最好的结果。”侯建明说,因此,虽然救援紧迫,也还是会做一些看起来很麻烦但十分必要的准备。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重要的救援物资,救援现场都要用一备一,甚至用一备二。比如运输十分困难的大型水泵,也是两台一起下井,用一备一。侯建明解释说,不怕备而不用,就怕用而无备。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确定有14名失联人员后,按照失联人员每人一个医疗救护单元一对一服务,一辆救护车,一组医护人员,一个ICU救治单元的方案,来自宜宾市、珙县的14辆救护车,60多名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

  12月16日,新确定一名失联人员遇难后,救护车并未减少,仍从1至14进行编号,原地待命。“我们优化了救援方案。在接获救矿工的时候,由2号车的医护人员协助1号车,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就加强了人员配备。”现场负责医疗调度的工作人员说。

  “井下生命通道,我们考虑了2条,还考虑了井下打钻、地面打钻等备用救援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侯建明说。

  特写

  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几小时

  13次钢管敲击声

  1张漂来的小字条

  1位泅水过来的矿工

  ……

  12月17日23时许,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井下300米深处,13名失联的矿工依然没有确切消息。

  上百名救援队员不敢松懈,一边排水,一边敲击刚露出水面的井下金属管架。按过往经验,但凡觉得可能有人被困的点位,搜救人员就会连续敲击井下管架,确定被困人员具体位置。搜救队员、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芙蓉队常务副大队长苟忠这样解释:“井下管架相互之间传递的声波,是整个救援过程中的救命声波!”

  巷道内水位在加速下降,按照安排,救援队暂停排水,开始加大瓦斯排放力度。巷道里轰鸣的潜水泵声停了,噪音小了很多。没过多久,救援队员突然听到另一头传来的金属管架敲击声,声音很急。

  “有人活着!”救援队员一边敲击,一边对着钢管喊话,“还有几个人?”钢管那头,清晰地回应了一连串的敲击声,正好13声!

  被困的13人都还活着,而且位置比较近!

  消息通过应急电话传到地面,指挥部瞬间一片欢腾。这是事故发生后,大家首次获知被困矿工的确切消息。

  18日凌晨快3点的时候,排水位已经降到能够看到巷道顶部缝隙,一根PVC塑料管顺着斜坡沿着水流漂了过来,上面绑着一个塑料袋,袋子里面有一张纸条,手写的“没有上水”等字样清晰可见。

  字条让救援队员信心大振,加快速度排水。不久,就看到对面坑道里,一位矿工侧身泅水过来了。矿工很虚弱,也很激动,半天才说出第一句话:“还有12人。”

  因担心其他被困人员纷纷泅水过来,造成二次伤害,救援队员急忙喊话让他们“不要移动”,请他们“保持体能”。待水位下降到安全位置,并排除瓦斯等有害气体后,救援队员带着船型担架前往救援。“他们意识清楚,全部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很快,12个人被依次抬放到船型担架上,被救援人员牵引到安全区域,准备升井。

  事后得知,手写“求救信”的矿工叫刘贵华,是这批被困矿工班组的副班长。

  “经验丰富、体能好、有智慧。”苟忠说,下井时,一般是副班长随身携带本子和笔,便于记录工程进度等信息。

  “被困88个小时后,13人一次性获救,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救援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分析说,首先,被困者井下经验丰富,领头的矿工不但懂得写纸条、让其顺着水流传递出来,还在13人被困期间,组织大家轮流打开安全帽上的矿灯,让洞内有光源,让大家在漫长的等待中保持了信心。

  其次,矿工们熟悉井道地形,灾难来临时选择了生存几率最大的逃生方向,尤其是逃到地势比较高的独巷,这里有相对充足的空气,又不是瓦斯浓度较高的地方,预留了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

  第三,巷道深处湿、热,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顶部有渗水能应急解渴,为大家保存体力创造了条件。

  不抛弃,不放弃

  再次创造生命奇迹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12月18日7:56,这一刻见证了生命奇迹。在被困80多个小时后,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13名被困人员被确认生还,并全部升井救出。

  被困在黑漆漆的深井的80多个小时,矿工兄弟们顽强地坚持下来。支撑他们的,有对家人的责任、亲人的牵挂以及对生命的眷恋。这其中,还有更重要的支撑力量,就是他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透水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作出部署,省委书记彭清华要求组织专业力量科学施策,抓紧时间全力搜救被困失联人员,省长尹力连夜赶赴一线指挥救援工作,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监局局长黄玉治亲临现场指导救援。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积极组织救援力量展开施救工作。连日来,各种救援力量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协调联动,凝成合力,没有辜负被困矿工的“相信”。

  面对突然而来的事故,“不抛弃,不放弃”这句凝聚着信心和承诺的誓言,一次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群众安全无小事,人民生命大于天,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遇险被困人员顽强坚守的信心之源。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我在这里等着你,相信你一定能来”“我们正在去与你会合,相信你一定能坚持住”,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众志成城;被困人员不抛弃不放弃,挑战生命极限。信心给彼此力量,合力让一个个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奇迹。

  信心是照亮生命的明灯。为全力以赴的救援点赞,为坚强的生命点赞,祝13名获救矿工早日康复!

  □本版采写 曹洋 陈向前 本报记者 任鸿 颜婧 阮长安 李立洲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杨树 本报制图 朱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